?
产业政策
首页
>> >> 产业政策科 >> 产业政策
《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制造业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威政发〔2018〕16号)解读

发布时间:2018-07-06 09:06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威海市经信委 字号:[ ]


6月16日,《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制造业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印发,明确了建设制造业强市的七大重点任务和发展目标,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进一步提高我市制造业的总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意见》提出,到2022 年,制造业总体规模大幅提升,协同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智能制造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基本形成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质量效益良好的新型产业体系,初步建成“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

一、起草背景及过程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当前,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产业发展在国际竞争中面临巨大挑战。同时,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劳动力成本上升、投资出口增速放缓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原来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为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未来十年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山东省政府编制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作为山东省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动全省制造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国各地及省内济南、青岛、烟台等地市陆续出台行动计划,积极推动《中国制造2025》落地实施。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进一步提高威海制造业的总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市经信委在借鉴其他地区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起草了《关于加快制造业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草案)》(以下简称《意见(草案)》),并征求了各区市政府(开发区管委)、相关市直部门的意见,经过市法制办合法性审查,现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

二、主要内容

意见(草案)》共分为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工作措施等三个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提出制造业强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总的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产业强市、工业带动、突破发展服务业”战略部署,按照龙头企业、产业园区、综合平台和产业基金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推进区域联动和产业跨界融合,建立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培育“四新”经济,促进“四化”发展,推动我市制造业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施制造业发展“百千万”工程,培植一批百亿级骨干企业,打造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万亿级制造业强市。

总的发展目标是:到2022年,制造业总体规模大幅提升,协同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智能制造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基本形成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质量效益良好的新型产业体系,初步建成“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并从工业总体实力、产业结构、智能制造、绿色发展四个方面分别制定了发展目标。

(二)明确制造业强市建设的重点任务

主要包括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快重点园区建设、强化创新平台支撑、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等七个方面。

1.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在产业集群化发展方面,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与医疗器械、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碳纤维等复合材料、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时尚与休闲运动产品等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在新兴产业培育方面,突破发展集成电路、石墨烯、海洋生物、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努力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2. 培植壮大市场主体。在龙头企业培育方面,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促进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大型骨干企业集聚,不断增强龙头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在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方面,要引导企业专注于细分市场,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创建知名品牌上下功夫,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打造一批市场占有率高、抗风险能力强的制造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及瞪羚企业。

3. 加快重点园区建设。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与医疗器械、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等产业集群,发挥各类行业创新平台及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加快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产业园、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产业园、碳纤维产业园、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集成电路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引导高水平项目向园区聚集,推动产业集群化集聚化发展。

4. 强化创新平台支撑。加快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建设,形成“一中心三平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深度融合的创新研发格局;吸引知名高校院所来我市设立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推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强化企业研发平台建设,探索市场化运行模式,实现由企业内部向全行业技术引领辐射的开放式转变;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创新孵化、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等全方位服务。

5.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开展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认定,引导企业加大智能化改造力度,加快智能制造模式推广;.加快传统产业“机器换人”步伐,大力培育离散型、流程型、网络协同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定制和远程运维服务等智能制造新模式。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分行业领域推广“两化”融合示范应用;加快推动企业上云行动。支持企业探索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推动信息技术服务在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等应用领域实现突破。

6.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实施工业强基工程,组织开展全社会技术协作与联合攻关,支持“四基”产品推广应用,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平的关键短板;开展高水平技术改造,引导企业不断加大技改投入、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效益,力争用三年时间对全市重点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进行一轮高水平技术改造;开展品牌培育试点示范,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专项行动,积极培育国家、省质量标杆企业,提升传统优势供给、增加中高端供给、扩展新兴供给。

7. 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发展高效节能电机、新型节能机械、新型墙体材料和高效锅炉等节能产品;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实施一批重大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提高工业“三废”的综合利用水平;加快构筑绿色制造体系,引导企业增加绿色产品供给,扩大绿色消费市场需求;加快化工园区认定及化工企业“进区入园”,推动化工产业转型。

(三)制定制造业强市建设的工作措施。

主要包括加强组织领导、深化开放合作、强化人才支撑、加大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等五个方面。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威海市制造业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各区市和开发区要成立相应机构,建立协调推进机制,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深化开放合作,加强产业链招展力度,转变利用外资方式,推动国内技术成熟、国际市场需求大的行业“走出去”,推动制造业国际化。强化人才支撑,加快引进和培养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及创新团队,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大对企业优秀管理人才的培养,提高企业家引领发展的素质和本领。加大政策扶持,进一步强化关键领域的政策扶持,设立产业发展基金,鼓励企业挂牌上市,进行多渠道、多方式的融资。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强市场监管和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涉企收费基金项目清单及常态化公示制度,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